藥名 人參  網路上的圖片
科屬 五加科

本品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參 (Panax ginseng C. A. Mey.) 的根。主產吉林、遼寧、黑龍江。野生者名「山參」;栽培者稱「園參」。於秋季採挖。園參一般栽培6~7年後收穫。鮮參洗淨後乾燥者稱「生曬參」;蒸製後乾燥者稱「紅參」;水燙浸糖後乾燥者稱「糖參」或「白參」;加工斷下的細根稱「參鬚」。山參經曬乾,稱「生曬山參」。切片或研粉用。【品種來源】

【性狀】


高麗蔘 (飲片)

高麗參

多年生草本,高達60cm。根莖短,直立,每年增生一節,通稱蘆頭,有時其上生一至數條不定根。主根粗壯,肉質,圓柱形,多斜生,下部有分枝,外皮淡黃色。莖直立,單一,不分枝,光滑無毛,掌狀複葉輪生莖端, 通常一年生者(指播種第二年)生1片三出複葉,二年生者生一片五出複葉,三年生者生二片五出複葉,以後每年遞增一葉, 最多可達6片複葉。複葉有長柄,小葉片多為5枚,偶為3枚,基部的一對較小,中片3片幾等大,橢圓形至長橢圓形或微呈倒卵形,長4~5cm,寬2~6.5cm,先端漸尖,基部楔形下延,邊緣有細鋸齒,上面延脈有稀疏剛毛。傘形花序單獨頂生,總花根長7~20cm,花小,多數,小花梗細,長約5mm;苞片小,線狀披針形;花萼5,齒狀;花瓣5,淡黃綠色,卵形,先端鈍;雄蕊5,花絲短,花藥長圓形;子房下位,2室,花柱上部2裂,花盤杯狀。核果漿果狀,扁球形,直經9~5mm,熟時鮮紅色。種子2粒,半圓形,乳白色。花期6~7月,果期7~9月。

【性味歸經】

甘、微苦,微溫。歸心、肺、脾經。

大補元氣,補脾益肺,生津,安神。

【主治】 

  1. 用於氣虛欲脫,脈微欲絕的重危證候,無論因於大失血、大吐瀉或久病、大病所致者,單用人參大量濃煎服,即有大補元氣,復脈固脫之效,如獨參湯。近年報道,獨參湯可用於心力衰竭,心原性休克。如兼見四肢逆冷,陽氣衰微者,可配附子以益氣回陽,即參附湯(現代製劑有參附注射液);若兼見汗多口渴,氣陰兩傷者,可配麥冬、五味子以益氣斂陰,即生脈散(現有生脈注射劑)。
  2. 用於肺氣虛弱的短氣喘促,懶言聲微,脈虛自汗等證。人參能補益肺氣,可配黃耆、五味子等同用;若喘促日久,肺腎兩虛者,常與胡桃肉、蛤蚧等補益肺腎藥同用,如人參胡桃湯人參蛤蚧散
  3. 用於脾氣不足的倦怠乏力,食少便溏等證。人參亦能補脾益氣,常配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等益氣健脾藥同用,如四君子湯
  4. 用於熱病氣津兩傷,身熱口渴及消渴等證,有益氣生津之效。治身熱汗多,口渴脈虛,常配石膏、知母等同用,如白虎加人參湯;治消渴證,可與天花粉、生地黃、黃耆等同用。
  5. 用於氣血虧虛的心悸,失眠,健忘等證,有補氣安神益智之效。可單用,亦可配伍生地、丹參、酸棗仁等養血安神藥同用,加天王補心丹
  6. 此外,對血虛證、氣不攝血的出血證及陽萎證,能益氣生血,益氣攝血和益氣壯陽;對體虛外感或邪實正虛之證,可隨證配伍解表、攻裡藥,以扶正祛邪。

【文獻別錄】 

  1. 《本經》:「補五臟,安精神,定魂魄,止驚悸,除邪氣,明目,開心益智。」
  2. 《用藥法象》:「人參甘溫,能補肺中元氣;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,精自生而形自盛,肺主諸氣故也。」
  3. 《本草經疏》「人參能回陽氣于垂絕,卻虛邪于俄頃。其主治也,則補五臟。蓋臟雖有五,以言乎生氣之流通則一也,益真氣上剛五臟皆補矣。邪氣之所以久留而不去者,無他,其氣虛則不能敵,故留連而不解,茲得補而真氣充實,則邪不能容。」

【用法用量】

入湯劑,5~10g;用於急重證,劑量可酌增為15~30g。宜文火另煎兌服。研末吞服,每次1.5~2g。

【注意禁忌】

反藜蘆。畏五靈脂。不宜同時吃蘿蔔或喝茶,以免影響補力。

【現代藥理】

人參根含多種人參皂甙。總皂甙含量約5%,為15種以上皂甙的混合物。另含少量揮發油(油中低沸點部分有β-欖香烯;高沸點部分主要有人參炔醇)、多種糖類及維生素等。

 

  1. 人參對高級神經活動的興奮和抑製過程均有增強作用。能增強神經活動過程的靈活性,提高腦力勞動功能。
  2. 對多種動物心臟均有先興奮、後抑制,小量興奮、大量抑制的作用。
  3. 能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,提高應激反應能力。有抗休克,抗疲勞,降低血糖,促進蛋白質RNA、DNA的生物合成,調節膽固醇代謝,促進造血系統的功能,減輕輻射對造血系統的損害等作用。
  4. 能增加機體免疫功能。
  5. 能增強性腺機能,有促性腺激素樣作用。
  6. 此外,尚有抗過敏、抗利尿及抗癌等作用。

人參的藥理活性常因機體機能狀態不同呈雙向作用,因此認為人參是具有「適應原」樣作用的典型代表藥。

 

 

藥名 西洋參  網路上的圖片
科屬 五加科

 

本品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西洋參 (Panax quinquefolium L.) 的根。主產於美國、加拿大及法國,我國亦有栽培。于秋季採挖生長3~6年的根。除去分枝、須尾,曬乾。噴水濕潤,撞去外皮,再用硫黃熏之,曬乾後,稱「光西洋參」,挖起後即連皮曬乾或烘乾者,稱「原皮西洋參」。切片入藥。【品種來源】

 

【性味歸經】

 

甘、微苦,寒。歸心、肺、腎經。

 

【功效】

 

補氣養陰,清火生津。

【主治】 

  1. 用於陰虛火旺的喘咳痰血證。常與知母、川貝母、阿膠等養陰清肺止咳化痰兼可止血的藥物同用。
  2. 用於熱病氣陰兩傷,煩倦,口渴。常與鮮生地、鮮石斛等養陰清熱生津藥同用。

【文獻別錄】 

  1. 《本草從新》:「補肺降火,生津液,除煩倦。虛而有火者相宜。」
  2. 《本草再新》:「治肺火旺,咳嗽痰多,氣虛呵喘,失血勞傷,固精安神,生產諸虛。」
  3. 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:「西洋參性涼而補,凡欲用人參而不受人參之溫補者,皆可以此代之。」

【用法用量】

另煎兌服,3~6g。

【現代藥理】

國產西洋參的根含12種以上的皂甙,還含有少量揮發油、樹脂、澱粉、糖類、氨基酸和無機元素等。

所含皂甙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抑制作用,還有抗缺氧和抗疲勞、抗應激、抗心律失常、抗心肌缺血、抗心肌氧化、增加心肌收縮力、以及止血和抗利尿等作用。

藥名 黨參  網路上的圖片
科屬 桔梗科

【品種來源】

本品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黨參 (Codonopsis pilosula (Franch.) Nannf.) 素花黨參 (Codonopsis pilosula Nannf. var. modesta (Nannf.) L.T.Shen) 或川黨參 (Codonopsis tangshen Oliv.) 的乾燥根。主產於山西、陝西、甘肅、四川等省。因以山西上黨者最有名,故名黨參。秋季採挖,洗淨,曬乾。切厚片,生用。

【性味歸經】

甘,平。歸脾、肺經。

【功效】

益氣,生津,養血。

 【主治】

  1. 用於中氣不足的體虛倦怠,食少便溏等。能補中益氣。常配黃耆、白朮等同用。
  2. 用於肺氣虧虛的咳嗽氣促,語聲低弱等。能補益肺氣。可配伍黃芩、五味子等同用。
  3. 用於氣津兩傷的氣短口渴,及氣血雙虧的面色萎黃,頭暈心悸等。有益氣生津和益氣生血之效。可分別與麥冬、五味子等生津藥,或當歸、熟地黃等補血藥同用。此外,對氣虛外感及正虛邪實之證,亦可隨證配解表藥或攻裡藥同用,以扶正祛邪。

【文獻別錄】

 

  1. 《本草從新》:「主補中益氣,和脾胃,除煩渴。中氣微弱,用以調補,甚為平妥。」
  2. 《本草綱目拾遺》:「治肺虛,能益肺氣。」
  3. 《本草正義》力能補脾養胃,潤肺生津,健運中氣,本與人參不甚相遠。其尤可貴者:則健脾而不燥;滋胃陰而不濕;潤肺而不犯寒涼;養血而不偏滋膩,鼓舞清陽,振動中氣而無剛燥之弊。

【用法用量】

煎服,10~30g。

【現代藥理】

黨參含有皂甙,微量生物鹼,糖類,維生素B1、B2,多種人體必需無機元素和氨斟酸等。

  • 黨參對神經系統有興奮作用,能增強機體抵抗力;
  • 能使家兔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增加;
  • 能擴張周圍血管而降低血壓,并可抑制腎上腺素的升壓作用;
  • 具有調節胃腸運動,抗潰瘍,抑制胃酸分泌,降低胃蛋白酶活性等作用;
  • 還對化療和放射線所引起的白細胞下降有提升作用。

【附藥說明】

明黨參:係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明黨參 (Changium smyrniodes Wolff) 的乾燥根。性味甘、微苦,微寒。歸肺、脾經。能潤肺化痰,養陰和胃。以治療肺熱咳嗽,食少口乾為主。與黨參並非一物,效用亦有差別。

藥名 太子參  網路上的圖片
科屬 石竹科
藥名 黃耆  網路上的圖片
科屬 豆科
中藥學 | 神農本草經 | 歷代本草匯解 | 本草備要 | 我的觀點 | 他人觀點

【品種來源】

本品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黃耆 (Astragalus membranaceus (Fisch.) Bge.var. mongholicus (Bge.) Hsiao) 或膜莢黃耆 (Astragalus membranaceus (Fisch.) Bge.) 的根。主產於內蒙古、山西、甘肅、黑龍江等地。春、秋二季採挖,除去鬚根及根頭,曬乾。生用或蜜炙用。
北耆 (飲片)

【性味歸經】

甘,微溫。歸脾、肺經。

【功效】

補氣升陽,益衛固表,利水消腫,托瘡生肌。

 【主治】

  1. 用於脾胃氣虛及中氣下陷諸證。用於肺氣虛及表虛自汗,氣虛外感諸證。黃耆能補肺氣、益衛氣,以固表止汗。用治肺氣虛弱,咳喘氣短,常配紫菀、五味子等同用;近年以黃耆為主,配伍百部、地龍等治慢性氣管炎,亦頗有效。治表虛衛陽不固的自汗,且易外感者配白朮、防風同用(如玉屏風散),既可固表以止自汗,又能實衛而御外邪。
    1. 用治脾胃氣虛症。黃耆擅長補中益氣。凡脾虛氣短,食少便溏,倦怠乏力等,常配白朮(如耆朮膏),以補氣健脾;若氣虛較甚,則配人參(參耆膏),以增強補氣作用,若中焦虛寒,腹痛拘急,常配桂枝、白芍、甘草等(如黃耆建中湯),以補氣溫中;若氣虛陽弱,體倦汗多,常配附子(如耆附湯),以益氣溫陽固表。
    2. 用治中氣下陷證。「凡脾陽不升,中氣下陷,而見久瀉脫肛,內臟下垂者,黃耆能補中益氣,升舉清陽,常配人參、升麻、柴胡等(如補中益氣湯),以培中舉陷。
  2. 用於氣虛水濕失運的浮腫,小便不利。黃耆能補氣利尿,故能消腫。常與防己、白朮等同用,如防己黃耆湯。現以黃耆為主,配伍補脾腎、利水濕之品,治療慢性腎炎彈腫,尿蛋白長期不消者,亦頗為有效。

【文獻別錄】

  1. 《本經》:「主癰疽久敗瘡,排膿止痛,大風癩疾,五痔鼠瘻,補虛,小兒百病。」
  2. 《珍珠囊》:「黃耆甘溫純陽,其用有五:補諸虛不足,一也;益元氣,二也;壯脾胃,三也;去肌熱,四也;排膿止痛,活血生血,內托陰疽,為瘡家聖藥,五也。」

【現代藥理】

主要含有甙類、多糖、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。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、利尿、抗衰老、保肝、降壓作用。能消除實驗性腎炎尿蛋白,增強心肌收縮力,還有促雌激素樣作用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。其中膜莢黃耆皂甙甲具有降壓、穩定紅細胞膜、提高血漿組織內c-AMP的含量、增強免疫功能、促進再生肝DNA合成等多種作用。黃耆多糖具有提高小鼠應激能力、增強免疫功能、調節血糖含量、保護心血管系統、加速遭受放射線損傷機體的修復等作用。

 

藥名 白朮  網路上的圖片
科屬 菊科

本品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朮 (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.) 的根莖。主產於浙江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等地。冬季下部葉枯黃、上部葉變脆時採收,除去泥沙,烘乾或曬乾,再除去鬚根。切厚片。生用或土炒、麩炒用,炒至黑褐色,稱為焦白朮。【品種來源】

【性味歸經】

苦、甘,溫。歸脾、胃經。

【功效】

補氣健脾,燥濕利水,止汗,安胎。

用於脾胃氣虛,運化無力,食少便溏,脘腹脹滿,肢軟神疲等證。白朮有補氣健脾之效。治脾氣虛弱,食少神疲,常配人參、茯苓等同用,以益氣補脾,治脾胃虛寒,腹滿泄瀉,常配人參、乾薑等同用,以溫中健脾;治脾虛而有積滯,脘腹痞滿,常配枳實同用,以消補兼施。【主治】

  1. 用於脾虛水停,而為痰飲,水腫,小便不利。白朮既可補氣健脾;又能燥濕利水,故用之甚宜。治痰飲,常配桂枝、茯苓等(如苓桂朮甘湯),以溫脾化飲;治水腫,常配茯苓、澤瀉等(如四苓散),以健脾利濕。
  2. 用於脾虛氣弱,肌表不固而汗多。白朮能補脾益氣,固表止汗。可單用為散服,或配黃耆、浮小麥等同用。
  3. 用於脾虛氣弱,胎動不安。白朮有補氣健脾和安胎之功、常配砂仁同用。

【文獻別錄】

  1. 《本經》:「主風寒濕痹死肌,痙,疸,止汗,除熱,消食。」
  2. 《本草匯言》:「白朮,乃扶植脾胃,散濕除痹,消食除痞之要藥。脾虛不健,朮能補之;胃虛不納,朮能助之。」

【用法用量】

煎服,10~15g。燥濕利水宜生用,補氣健脾宜炒用,健脾止瀉宜炒焦用。

【現代藥理】

白朮含揮發油,油中主要成分為蒼朮酮,白朮內酯A、B及糖類(主要為甘露糖、果糖)等。白朮有強壯、利尿、降血糖、抗血凝作用,並能保護肝臟,防止四氯化碳所致肝糖元減少的作用。

藥名 山藥  網路上的圖片 別名 淮山, 薯蕷
科屬 薯蕷科

本品為薯蕷科多年蔓生草本植物薯蕷 (Dioscorea opposita Thunb.) 的根莖。主產於河南、江蘇、廣西、湖南等地。霜降後來挖。刮去粗皮,曬乾或烘乾,為「毛山藥」;再經浸軟悶透,搓壓為園柱狀,曬乾打光,成為「光山藥」。潤透,切厚片,生用或麩炒用。【品種來源】

【性味歸經】

甘,平。歸脾、肺、腎經。

【功效】

益氣養陰,補脾肺腎,固精止帶。

用於脾胃虛弱症。山藥能平補氣陰,且性兼澀,故凡脾虛食少,體倦便溏,及婦女帶下,兒童消化不良的泄瀉等,皆可應用。常配人參(或黨參)、白朮、茯苓等同用,如參苓白朮散。【主治】

  1. 用於肺腎虛弱症。山藥既補脾肺之氣,又益肺腎之陰,並能固澀腎精。用於陰虛內熱,口渴多飲,小便頻數的消渴證。有益氣養陰生津止渴之效。常配黃耆、生地黃、天花粉等同用。
    1. 治肺虛咳喘,或肺腎兩虛久咳久喘,常配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等同用,
    2. 治腎虛不固的遺精、尿頻等,常配熟地黃、山茱萸、菟絲子、金櫻子等同用;
    3. 腎虛不固,帶下清稀,綿綿不止,可與熟地黃、山茱萸、五味子等同用。

【文獻別錄】

  1. 《本草綱目》:「益腎氣,健脾胃,止泄痢,化痰涎,潤皮毛。」
  2. 《本草正》:「山藥能健脾補虛,滋精固腎,治諸虛百損,療五勞七傷。第其氣輕性緩,非堪專任,故補脾肺必主參、朮;補腎水必君茱、地;澀帶濁須破故同研;固遺泄仗菟絲相濟。」

【用法用量】

煎服,10~30g,大量60~250g。研末吞服,每次6~10g。

補陰生津宜生用;健脾止瀉宜炒用。

【現代藥理】

山藥含薯蕷皂甙、薯蕷皂甙元、膽鹼、植酸、止杈素、維生素、甘露聚精等。具有滋補、助消化、止咳、祛痰、脫敏和降血糖等作用。

藥名 甘草  網路上的圖片
科屬 豆科


本品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 (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.) 脹果甘草 (Glycyrrhiza inflata Bat.) 或光果甘草 (Glycyrrhiza glabra L.) 的根及根莖。主產內蒙古、山西、甘肅、新疆等地。春、秋季採挖,除去鬚根,曬乾。切厚片,生用或蜜炙用。
【品種來源】

【性味歸經】

甘,平。歸心、肺、脾、胃經。

【功效】

益氣補中,清熱解毒,祛痰止咳,緩急止痛,調和藥性。

 【主治】

  1. 用於心氣不足的心動悸,脈結代,與脾氣虛弱的倦怠乏力,食少便溏。能補益心脾之氣。治心氣虛,常以之為主,配伍人參、阿膠、桂枝等同用,如炙甘草湯。治脾氣虛,常與黨參、白朮等同用。
  2. 用於痰多咳嗽。能祛痰止咳,并可隨症作適宜配伍而應用廣泛。如屬風寒咳嗽,可配麻黃、杏仁;肺熱咳喘,可配石膏、麻黃、杏仁,寒痰咳喘,配乾薑、細辛,濕痰咳嗽,配半夏、茯苓。
  3. 用於脘腹及四肢攣急作痛。能緩急止痛。如屬陰血不足,筋失所養而攣急作痛者,常配白芍,即芍藥甘草湯;如屬脾胃虛寒,營血不能溫養所致者,常白芍、飴糖等,如小建中湯。近年報道,單用甘草粉或配伍烏賊骨、瓦楞子等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,有較好的近期療效。
  4. 用於藥性峻猛的方劑中。能緩和烈性或減輕毒副作用,又可調和脾胃。如調胃承氣湯用甘草以緩和硝、黃之性,使瀉下不致太猛,并避免其刺激大腸而產生腹痛,半夏瀉心湯,甘草與半夏、乾薑、黃芩、黃連同用,又能在其中協和寒熱,平調升降,起到和的作用。
  5. 用於熱毒瘡瘍,咽喉腫痛及藥物,食物中毒等。能清熱解毒。治熱毒瘡瘍,常與金銀花、連翹等同用。治咽喉腫痛,常與桔梗同用。治藥物、食物中毒,在無特殊解毒藥時,可以甘草治之,亦可與綠豆或大豆煎湯服。

【文獻別錄】

 

  1. 《本草正》「(甘草)得中和之性,有調補之功,故毒藥得之解其毒,剛藥得之和其性,表藥得之助其外,下藥得之緩其速。隨氣藥入氣,隨血藥入血,無往不可,故稱國老,惟中滿者勿加,恐其作脹;速下者勿入,恐其緩功,不可不知也。」

【用法用量】

煎服,3~10g。清熱解毒宜生用,補中緩急宜炙用。

【注意禁忌】

濕盛脹滿、浮腫者不宜用。反大戟、芫花、甘遂、海藻。久服較大劑量的生甘草,可引起浮腫等。

【現代藥理】

甘草根和根莖含甘草甜素,是甘草次酸的二葡萄糖醛酸甙,為甘草的甜味成分。此外尚含多種黃酮成分。

  • 甘草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。對組織胺引起的胃酸分泌過多有抑制作用;並有抗酸和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作用。
  • 甘草黃酮、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有明顯的鎮咳作用,祛痰作用也較顯著,其作用強度為甘草次酸>甘草黃酮>甘草浸膏。
  • 甘草還有抗炎、抗過敏作用,能保護發炎的咽喉和氣管的粘膜。
  • 甘草浸膏和甘草甜素對某些毒物有類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。
藥名 大棗  網路上的圖片
科屬 鼠李科


本品為鼠李科落葉喬本植物棗 (Ziziphus jujuba Mill.) 的成熟果實。主產於河北、河南、山東、陝西等地。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,曬乾。生用。
【品種來源】

【性味歸經】

甘,溫。歸脾、胃經。

【功效】

補中益氣,養血安神,緩和藥性。

 【主治】

  1. 用於脾虛食少便溏,倦怠乏力。能補中益氣。常配黨參、白朮等以增強療效。
  2. 用於血虛萎黃及婦女臟躁,神志不安。能養血安神。治血虛萎黃,常配熟地黃、阿膠等同用;治臟躁神志不安,常配甘草、小麥以養心寧神,如甘麥大棗湯
  3. 用於藥性較峻烈的方劑中,可以減少烈性藥的副作用,并保護正氣。如十棗湯,那系以之緩解甘遂、大戟、芫花之峻下與毒性,保護脾胃。
  4. 此外,常配伍生薑,入解表劑以調和營衛;入補益劑以調補脾胃,均可以增強療效。近年報導,用治過敏性紫癜有效。

【文獻別錄】

 

  1. 《本經》:「安中養神,助十二經,…補少氣少津,身中不足,大驚,四肢重,和百藥。」
  2. 《用藥法象》:「調榮衛,生津液。」
  3. 《本草綱目》:「按王好古云,中滿者勿食甘,甘令人滿。故張仲景建中湯以下痞者,減飴、棗,與甘草同例。此得用棗之方矣。」

【用法用量】

劈破煎服,10~30g;亦可去皮核搗爛為丸服。

【現代藥理】

大棗含蛋白質,糖類,有機酸,粘液質,維生素C、P,微量鈣、磷、鐵和多種氨基酸等。有提高體內單核-吞噬細胞系統的吞噬功能,保護肝臟,增強肌力和增加體重等作用。

藥名 飴糖  網路上的圖片 別名 麥芽糖, 膠飴
科屬 禾本科

本品又稱麥芽糖、膠飴、餳糖,是由糯米、粳米、麥麵、粟或玉米等經過蒸煮、發醇,加入麥芽經發酵糖化製成的糖類食品,有軟、硬二種,入藥以軟飴糖為主。【品種來源】

【性味歸經】

甘,溫。歸脾、胃、肺經。

【功效】

補脾益氣,緩急止痛,潤肺止咳。

用於勞倦傷脾,氣短乏力、納食減少;用於虛寒腹痛,喜溫喜按,得食則減;用於肺虛咳嗽,乾咳無痰、氣短作喘。【主治】

  1. 病後恢復期,身體虛弱或小兒營養不良者,用飴糖適量,開水沖服有補益作用。
  2. 慢性支氣管炎、飴糖5錢、白蘿蔔搗汁1碗,蒸化服用。
  3. 老人煩渴。用大麥一升,加水七升煎至五升,再加入赤餳二合,渴即取飲。
  4. 魚臍疔瘡(按:此瘡形如長弓,一端有準確出點,點上有孔,如魚臍)。用飴糖塗搽,如糖已乾,則燒灰塗搽。
  5. 毒瘡,火燒傷。治方同上。

【注意禁忌】

本品甘溫質潤、能助濕生熱、令人脹滿,體內有濕熱、體胖多疾的病人慎用。

【現代藥理】

麥芽糖、葡萄糖、糊精、維生素B、鐵。

藥名 蜂蜜  網路上的圖片 別名
科屬 蜜蜂科

本品為蜜蜂科昆蟲中華蜜蜂 (Apis cerana Fabricius) 或意大利蜂 (Apis mellifera Linnaeus) 所釀的蜜。春至秋季採收,濾過。本品為半透明、帶光澤、濃稠的液體,白色至淡黃色或橘黃色至黃褐色,放久或遇冷漸有白色顆粒狀結晶析出。氣芳香,味極甜。【品種來源】

【性味歸經】

甘,平。歸肺、脾、大腸經。

【功效】

補中緩急,潤肺止咳,滑腸通便。

【主治】 

  1. 用於中虛脘腹疼痛。蜂蜜甘平潤養,既能益氣補中,又可緩急止痛。常與芍藥、甘草等配伍,協同取效。許多滋補丸劑、膏劑常用以賦形,以及某些中藥之採用蜜炙,都與其能補養與緩和藥性有關。而並僅取其矯味及粘性。
  2. 用於肺虛燥咳及腸燥便秘。能滋潤補虛,止咳滑腸。治肺虛燥咳,乾咳咯血,常配人參、生地等,如玉瓊膏;治腸燥便秘,單用30-60g沖服,或與當歸、黑芝麻、何首烏等配伍,皆能取得潤腸通便之效。
  3. 用於烏頭類毒藥之解毒。如《金匱要略》治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的"烏頭湯",以蜜先行另煎烏頭,即是為了解除烏頭的毒性。
  4. 本品能補中,并可緩和藥性,故凡滋補的丸藥、膏劑,多採用為賦形劑,不僅取其矯味及粘性,還主要取其補養和緩和藥作用。
  5. 某些補氣藥如甘草、黃耆、用蜜製後服用,可增強補益功效。用於久咳肺虛、及肺燥乾咳、咽乾等症。

【文獻別錄】 

  1. 《本經》:"安五臟諸不足,益氣補中,止痛,解毒,除眾病,和百藥。"
  2. 《本草綱目》:"蜂蜜入藥之功有五;清熱也;補中也;解毒也;潤燥也;止痛也。生則性涼,故能清熱;熟則性溫,故能補中;甘而和平,故能解毒;柔而濡澤,故能潤燥;緩可去急,故能止心腹、肌肉、瘡瘍之痛;和可以致中,故能調和百藥而與甘草同功。"

【用法用量】

30~60克。煎服或沖服。製丸劑、膏劑或栓劑等,隨方適量。外敷瘡瘍不斂、水火燙傷等,亦適量。

【注意禁忌】

凡濕阻中滿,濕熱痰滯,便溏或泄瀉者宜慎用。

【炮製儲藏】

置陰涼處。

【現代藥理】

含果糖、葡萄糖、蔗糖、麥芽糖、含氮化合物、有機酸、揮發油、酵母、酶類、無機鹽及微量元素等。有抑菌、解毒、保護肝臟、促進創傷癒合作用;有一定的降壓、擴張冠狀動脈、降低血糖的作用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villaSlowliv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